生物质的特征篇1
一、项目的设立目的
创新教育在我国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一种教育。石家庄铁道大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近几年,每年都拨出专款,设立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的项目。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是石家庄铁道大学于2011年新开设的一门专业,是由岩土工程系和地质工程系负责实施专业教学,其中地质工程系负责该专业的《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物探》等五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这五门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各门课程自成体系,但各门课程之间缺少在可实施层面的必要沟通,因此该专业的学生缺少综合层面的动手能力训练。为了加强课程之间在理论与实践中的联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提高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申请设立了“断层力学性质宏观和细观形迹鉴定”这一创新项目,吸收了一些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帮助该专业的学生获得进行综合实验的机会和平台。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该创新实验项目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将来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项目的实施过程
1.断层野外宏观力学性质调查,地层受构造力作用遵循弹塑性力学的一般原理,断层作为地层受构造力作用的产物,其特征也遵循一般介质材料受力后所表现的破裂、变形等特征,并且这种特征或多或少都会在地表上留下迹象,如地貌标志、构造标志、地层标志、水文地质标志等。如果以上断层特征标志在地表出露较好,那么人们就可以直接利用以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断层的位置以及断层力学的特征。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理论与实践,断层的观察鉴定顺序是:(1)从远处宏观观察疑似断层区的地形地貌,从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的相关性角度来判断断层存在的可能性;(2)近处观察和测量疑似断层区的地层岩性及其产状,并进行地层层位对比,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标志地层;(3)近处仔细观察疑似断层破碎带的构造岩特征,特别是注意观察构造岩的空间组合关系;(4)断层存在的其他可能特征。当然以上观察顺序并不是单向的,既有“远观”与“近观”的反复,也有不同标志信息之间的反复。考虑到实践教学的时间限制,为了避免太多的不确定性,笔者选取了井陉县甘陶河右岸的隐凤山疑似断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地形地貌角度、地层岩性对比角度和构造岩特征的角度对断层的存在以及断层的力学性质进行分析和判断。根据现场调查的断层特征,基本确定该断层是受EW向挤压和SN向顺扭联合作用形成的NNE向压性逆断层。因野外地质的复杂性和学生实践水平的不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在“旁观”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适时指导并和学生展开一定的现场讨论,以使整个野外操作过程的时间是可控的。
2.断层构造定向标本采集,如上所述,一般情况下,通过野外宏观地质调查,断层的力学性质可被直接识别。但是,如果断层形成时间久远,地表剥蚀严重,地表第四系和植被覆盖厚,或者断层规模宏大,就会造成断层力学性质单靠野外宏观地质调查不易确定的现象。同时,根据断层产生的力学机理,地层在受力产生宏观上能被肉眼识别的断层以及相伴生构造特征之外,也会产生和宏观断层产状一致、力学性质相同的隐微节理,并且这种隐微节理因本身尺度因素而不受或少受地表环境影响往往易于保存。这种隐微节理存在于断层破碎带旁侧相对完整的岩层之中,而且依据其他仪器手段能被鉴定出来。为了进一步确定断层的存在及其力学性质,我们可以在疑似断层破碎带旁侧相对完整的岩体中采集一些定向标本。定向标本可为准确确定切制薄片位置和测量薄片本身的产状提供一定的信息。通过定向岩石薄片显微构造裂隙和显微构造岩的观察,可以获得与隐微裂隙有关的断层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等多方面的定量地质信息。采集定向标本之前,一般要进行标本的产状信息标定。在标定标本的同时,还要在野外记录本上详细记录标本的用途、编号、采集位置、产状信息,必要时还要附有一定的照片或素描图。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说确定定向标本的采集位置、采集方向和采集数量基本可行,但要在规定的位置和方向上采集一定数量的标本并非易事。考虑到标本采集的方便和安全性,一般会把标本采集的位置尽量确定在相对平坦的位置上,这样方便机械设备、器具和人员的操作和人员安全(采集标本需要大铁锤、橇棍、开石器、切割机、小型发电机等)。
3.断层构造定向标本薄片制作,依据定向标本标示的产状信息,可在室内切制岩石薄片。岩石薄片制作有成熟的规范要求,制作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步骤:切样―粗磨―细磨―粘片―粗磨―细磨―精抛,等等。岩石薄片制作质量除了与相关的设备和材料有关外,还与制作人员的经验密切相关。为了保障实验质量和实验安全,我们采用教师试磨,学生观摩,然后再让学生试磨,教师指导的方式进行。
4.断层构造定向标本薄片观察,定向标本细观形迹特征观察、分析,就是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按要求方向切制的标本薄片中的显微裂隙特征、显微构造岩特征。通过观察显微裂隙特征和显微构造岩特征,根据统计意义上的显微裂隙特征和显微构造岩特征,描述如下:显微裂隙无论在水平切片或是在垂直切片中,都具有明显的舒缓波状特征;水平切片内微裂隙经常密集成带并具有分支再分、尖灭再现特征。显微裂隙中,或在其旁侧常见细小的、被压扁的眼球状岩屑或矿物;有时可?石英碎裂形成的沙状构造,它实际上是石英矿物沿“X”型扭裂纹方向破裂而形成。根据以上特征可以推测该定向标本中的显微裂隙为压性断裂面和压性构造岩。观察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描述?@微构造特征时,一定要先明确标本的方向,定向构造岩水平定向切片和垂直断层面定向切片(+b片)内的显微裂隙特征和显微构造岩特征是不同的;(2)断层细观特征本质受宏观构造力的特征控制,但也容易受局部介质不均一性影响,在确定显微构造特征时,标本的数量一定要充足,要具备概率上的代表性,不能以偏概全。
生物质的特征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理论哲学思想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关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信息就是会计主体的一种“产品”。而作为产品,其质量越高对消费者的影响就越大(林钟高,2001)。会计信息也有质量,即会计信息质量,它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意义就如同产品对消费者一样重要。尽管中文语义学中关于质量的定义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质量就是指产品或工作等的优劣好差程度。人们都称赞、认同优质产品或工作,如“美好的东西在质不在量”(伊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列宁)等。因为优质产品或工作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现实和潜在的需求,而关于质量的反面教材或许更值得人们深思,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发人深省。既然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好差程度,那么“会计信息质量”可以理解为会计信息的优劣好差程度。事实上,会计信息的质量越优,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影响就越大,随之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就越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也才能较好地得以实现。而低劣质量的会计信息就算提供了,其用途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并不明显,甚至这样的会计信息提供得越多越有害,要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就更不可能了。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会计信息特征的关系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为“新基本准则”)中的第二章标题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而会计专家和学者一般将其说成“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以下简称“《2010年注会教材》”)认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葛家澍(2003)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做的具体描述或要求,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规定。吴水澎(2000)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陈国辉(2007)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顾名思义就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要求。上述论述可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特征”似没有中文语义学中“特征”的基本含义,因为中文语义学中的“特征”主要是指反映一个(种)事物特点的标志。如果仔细对比上述两段“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关概念,就会发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两个概念常互相以“要求”和“特征”作为解释语,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的要求”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的特征”,可见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就“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两个名称而言,后者顾名思义的效果要容易一些,因为如果按照“特征”的中文语义学上的含义来推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是指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点的标志,然而推论的解释反而有些晦涩难懂。新基本准则和《2010年注会教材》采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一提法便于理解,对会计初学者和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如此,有可能成为趋势。因此,我国考虑到会计初学者入门的方便,面对初学者的基础会计类教材应采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一名称,尽量不采用从国外引入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种名称。但鉴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已经成为许多会计专家和学者约定俗成的名词,会计理论类专著和教材几乎均用这一名词,并且美国、英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也采用类似术语,如美国采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英国采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虽名称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为了说明有关问题,所以本文仍暂时采用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一提法。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探讨
(一)可靠性依据新基本准则第十二条: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会计报表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有以下方面。(1)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理论联系实际,是要达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3)《2010年注会教材》在阐述可靠性时指出,包括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这说明要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二)相关性依据新基本准则第十三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2)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3)《2010年注会教材》在阐述相关性时指出,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说明人能够进行抽象思维,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
(三)可理解性依据新基本准则第十四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理解性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体现为以下方面。(1)客体的特性制约着主体的认识。于海江(1999)认为,人类的生活来源取之于自然界客体,而且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的结果。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根本上说也是来自于自然界,回归于自然界的。(2)真理、认识、信息等都不是完全绝对的,而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没有绝对的清晰明了,只有相对的清晰明了。(3)《2010年注会教材》在阐述可理解性时指出,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这说明主体自身的条件也制约着认识。认识不仅受主体的肉体状况制约,而且受主体的精神状况制约。主体条件对认识的影响作用表明,提高主体的素质,对于提高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为了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要认识它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也不是一帆风顺,总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不论是认识客观规律,还是利用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都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可比性新基本准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1)形式逻辑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事物不能同时既肯定它又否定它,不能既肯定它是这个的同时又肯定它是那个,思想必须保持前后一致,否则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2)逻辑矛盾亦称“自相矛盾”,是指同一个主体作出的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逻辑矛盾是一种思想上的矛盾,是思想混乱的表现,是违反思维规则的结果,是思维发展的障碍。(3)矛盾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同类事物、系统或过程的矛盾有其相同性,即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4)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是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更替和前后联系的表现。(5)满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这说明人们在做事、想问题时,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五)实质重于形式依据新基本准则第十六条: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实质重于形式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1)“实质”与“形式”并不是一对哲学范畴。“形式”是哲学专用术语,但“实质”不是,“实质”的同义词“本质”才是。然而,“本质”是与“现象”相对应的,而“现象”不等于“形式”,“本质”与“形式”也不是一对哲学范畴。“形式”是与“内容”相对应的,如果“内容”与“实质”或“本质”密切相关,才便于发现“实质”与“形式”的关系。(2)根据《辞海》与《现代汉语词典》对“实质”、“本质”和“内容”的解释,“实质”与“本质”是“孪生兄弟”,几乎可以通用,只不过“本质”属于哲学范畴。“实质”与“本质”密切相关。《现代汉语词典》对“内容”的解释是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存在的情况。其出现了“实质”一词,可见“实质”与“内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实质”与“内容”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要弱于“实质”与“本质”。归根到底,“实质”、“本质”、“内容”并无多大差别,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均反映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3)从哲学视角看,“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总的说来,“内容”居于主要的、决定的地位。一个事物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归根到底只能由“内容”来说明;而“内容”的变化决定着“形式”迟早也要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内容”比“形式”更为重要,即“内容重于形式”。
(六)重要性依据新基本准则第十七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复杂事物自身包含的多种矛盾中,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轻重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2)人们在观察和处理任何事物或过程的诸种矛盾时,必须善于以主要精力从多种矛盾中找出和抓住主要矛盾,提出主要的任务,从而掌握工作的中心环节。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就为解决其他矛盾创造了根本条件。
(七)谨慎性依据新基本准则第十八条: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及低估负债或费用。谨慎性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1)现实性与可能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2)《2010年注会教材》在阐述谨慎性时指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这说明首先,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恩格斯指出,运动就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与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其次,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袁初明(2009)认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风险是自然、社会自身因素或人类行为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可能引发的对人类具有不确定性的负面后果。不确定性有些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属性,有些则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不足而造成的行为后果的不可预知性,可以把不确定性分为本体论不确定性和认识论不确定性。应树立风险意识,研究风险规律,提高驾驭风险的能力。
(八)及时性依据新基本准则第十九条: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及时性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1)物质的存在及其运动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是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更替和前后联系的表现。(2)时间是一维的。它总是朝着由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个方向流逝。时间的这种一去不复返性,即不可逆性,是由事物发展过程绝对不会重复的性质决定的。(3)时间的客观性,是指时间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时间的客观性,要求做任何工作,都不能不考虑时间问题。(4)及时就是抓紧时间和时机,只有及时才能把握机会,满足相关需要。及时的核心在于把握“时”,“时”总是与具体的实践相联系。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完善策略分析
(一)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地位FASB、IASC和ASB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都是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式出现的,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明确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承上启下的角色,上述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地位与作用。会计理论界已经认识到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及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继续加快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逐步取代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要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地位,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独立成章,并阐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葛家澍(2009)认为,一旦离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是难以完成运行的主要作用的。所以,在概念框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目标,仅次于目标的是会计的一系列信息质量特征。
(二)建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现状从内容上看,目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已经比较丰富,在数量上与国外有关国家或组织已经相差无几。但从形式上看,显然与国外有关国家或组织有一定差距。如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缺乏层次,没有对首要特征、主要特征、次要特征等进行说明,这给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操作上的不便。有人会认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列在前面的是首要特征或主要特征,排在后面的是次要特征,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仍然不能说清具体的首要特征与次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因此,应在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有关国家或组织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注意会计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利用和发挥后发优势,构建立足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要明确首要特征、主要特征、次要特征、限制因素等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企业有章可循且便于操作。并且,不仅应关注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特征,而且要考虑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特征,为改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作出贡献。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将更加成熟和完善。
*本文系江苏省2009年度优秀研究生课程《会计理论》建设基金(项目编号:苏教研(2009)10号文(编号:17));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化条件下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09-R-13557)和“基于企业信息化的成本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0-R-17298);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信息化条件下工科院校会计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苏教高(2009)27号文(编号:126));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课题“工科院校研究生《会计理论》特色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040803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6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2009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于海江:《客体的定义及其特征》,《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4]袁初明:《发展风险的哲学审视》,《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5]林钟高:《会计信息价值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葛家澎、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7]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生物质的特征篇3
竞赛命题的主要依据
1.国际生物学竞赛(IBO)的理论纲要(《生物学通报》,1994.10)。
2.《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生物学》(高信曾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和《中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吴相钰、刘恩山等编译,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学大纲》供试验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人民教育出版)。
范围和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部分
植物解剖、生理(重点是种子植物)和分类(20%)
一、种子植物形态解剖
(一)植物组织1.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2.分生组织3.成熟组织4.组织系统5.维管组织和维管束
(二)种子和幼苗1.种子的结构和类型2.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三)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1.根的结构(内皮层)2.茎的结构(维管束)3.叶的结构与气孔功能4.根、茎、叶的变态
(四)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1.花的结构2.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二、植物生理
(一)植物的水分代谢1.植物吸水的部位及方式2.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水势)3.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4.外界条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5.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植物的矿质代谢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2.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3.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4.植物体内无机养料的同化5.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义2.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光合色素3.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4.C[,3]和C[,4]植物的比较(光呼吸)5.绿色植物与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的比较6.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饱和点、补偿点)7.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五)抗逆生理(抗旱、抗寒等)
(六)植物的呼吸作用1.呼吸作用的类型和过程2.植物体各部分的呼吸强度比较3.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4.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5.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6.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生长素类2.赤霉素类3.细胞分裂素类4.脱落酸5.乙烯
(八)植物开花的机理及其应用1.植物的花前成熟2.低温和花诱导3.光周期和花诱导4.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5.其他条件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九)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1.顶端分生组织和形成层2.无性生殖、有性生殖3.双受精作用、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4.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的世代交替(生活史)
三、植物系统分类(了解到科、目、纲、亚门和门)
(一)藻类植物1.蓝藻门2.绿藻门3.红藻门4.褐藻门
(二)菌类植物1.细菌门2.粘菌门3.真菌门
(三)地衣植物
(四)苔藓植物1.概述2.苔纲3.藓纲
(五)蕨类植物1.概述2.石松亚门3.木贼亚门4.真蕨亚门5.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6.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六)种子植物——裸子植物1.概述2.裸子植物分类3.苏铁纲4.银杏纲5.松柏纲6.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七)种子植物——被子植物1.概述2.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10个重点科(十字花科、豆料、菊科、蔷薇科、锦葵科、茄科、葫芦科、芸香科、禾本科、百合科等的特征及花程式、花图式)3.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第二部分
动物分类、形态、解剖和生理(20%
)
一、动物分类、形态与解剖(重点是无脊椎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1.主要特征2.草履虫3.分类(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
(二)多孔动物门1.主要特征2.海绵
(三)腔肠动物门1.主要特征2.水螅3.分类(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四)扁形动物门1.主要特征2.分类(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五)线形动物门1.主要特征2.分类(线虫纲、轮虫纲)
(六)环节动物门1.主要特征2.环毛蚓3.分类(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七)软体动物门1.主要特征2.无齿蚌3.分类(双神经纲、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生物质的特征篇4
主题词:中药质量标准分子免疫学研究
一、免疫学研究特点
大多数植物的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物,因其专属性强,又可与化学对照品比较测定,常作为中药质量标准或指标性成分。但是单一化学成分所携信息量有限,不同亲缘种,亚种间常含相同成分,例如黄柏与黄连均含小檗碱。同一品种在环境因素作用下也可能含不同质和量的化学成分。至于动物类中药,由于缺乏特异的次级代谢产物,更难以某种“化学成分”进行专属鉴别。分子生物学研究决定遗传特征的信息大分子,包括DNA、RNA及蛋白质,故可针对中药的物种进行鉴别和质量评价。以分子遗传标记进行中药鉴别,由于可以区别亲缘关系的种、亚种甚至居群,对环境因素有较大保守性,将会对中药的分类学、药剂学及质量标准研究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我们认为以中药物种遗传特征作质量标准或者作理化分析的补充,有利于保护地道药材,有利于临床根据中医理论用药,也有利于市场防伪。由于国外容易接受药材种属遗传特征的质量观念,反而不理解诸如小檗碱作为天然黄连质量标志的习惯,所以也还有利于出口准入。对于动物类中药,甚至可能成为解决专属鉴定的基本方法。
二、免疫学研究现状
1、传统蛋白质分析早在20多年前即有人提出以种属蛋白特征进行中药鉴别思路,先后报道氨基酸含量、电泳、同工酶及免疫血清等,至今仍在继续。主要问题是不规范,难以重复。鉴于部分中药材及制剂中蛋白已有不同程度的水解,故近年发展的X衍射、核磁共振、质谱、HP以及毛细管电泳等测定蛋白质的新技术,均难以直接用于质量标准。一般免疫化学法采用全价抗原分析,却不能用于亲缘接近的品种鉴别。
2、DNA分子标记DNA作为遗传信息的直接载体,不受环境因素、个体发育阶段及组织部位影响。而且DNA化学稳定性高,在一般贮存条件下不易降解,所以近年DNA分子标记鉴别发展很快。从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首次报告随机引物多聚酶反应(AP-PCR或RAPD)鉴别人参和西洋参以来,鉴别的中药已达30~40个品种,有的甚至申请了专利。但是目前DNA鉴别仍限于中药材的分析,对于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随机多态分析技术不适用于混合模板。建议加快建立重要中药材基因库,寻找出品种高度保守的特异DNA序列,合成专属的引物,才能真正应用于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3、蛋白质分子免疫标记从海王“金牡蛎胶囊生化免疫鉴别及含量测定研究”项目中,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蛋白质分析的思路。其核心是确证55KD多肽是牡蛎种属特征蛋白(抗原),纯化并制定该蛋白质的质控条件,制成免疫学对照品。然后免疫动物制备抗体作为检测药盒。采用不同方法可在10-3g及10-9g范围与其他贝类鉴别。其线性、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及回收试验等方法学考察,均接近理化分析要求。实际上已用于企业内部质量标准,其后证明用此方法可检出健民“龙牡壮骨冲剂”中极微量的牡蛎蛋白。
转贴于三、主要步骤及关键技术
1、免疫学对照品的设立和质控
1)中药材种属特征蛋白的确证:能否取得含量丰富、抗原性强,既是药典规定入药的各亚种间共同蛋白,又不与其他类似品种交叉的特征多肽(抗原),是整个质量研究成败的关键和难点。除经典的电泳分析(SDS-PAGE、Native-PAGE、IEF、2D电泳、糖蛋白电泳)外,推荐“免疫吸收印迹电泳”技术。即先将药材提取蛋白质,免疫动物制备全价抗血清,逐一加入待鉴别品种“吸收”血清中交叉的抗体,然后用吸收后血清作一抗进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未被吸收的组分极可能具特异性。再结合分子量,等电点及排除糖蛋白、脂蛋白后,可确定为该种属特征蛋白。
2)种属特征蛋白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目的是对初步确证的蛋白质作进一步考察。如果仅作市场防伪或企业内部质控,提取的蛋白质只要分子量明确,SDS-PAGE基本上一条带,交叉免疫单一峰,再测定蛋白质含量,即可作为粗对照品。以此免疫家兔,测定抗体滴度大于1/64,制备IgG酶结合物,已可满足应用的要求。特征蛋白纯化可从SDS-PAGE直接制备,但多数情况下仍使用盐析(分子筛)或凝胶过滤(离子交换方法)制备。
3)种属特征短肽序列分析:天然纯化的蛋白质分子量仍较大,性质不均一,其质量受提取方法影响很大,与化学对照品技术要求距离较大。我们认为,用于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的免疫学对照品,应当具有氨基酸序列清楚、抗原性专一、稳定性强及便于制取供应等条件,只有简单线性多肽能符合这些条件。
4)种属特征短肽人工合成:由于抗原决定簇表达只须一级结构,可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法制备,简单过凝胶柱纯化及验证抗原性存在,即达到免疫学对照品要求。至于采用噬菌体肽库技术确定特征短肽,简并寡核苷酸合成小肽CDNA片段在噬菌体颗粒表面表达这一短肽,可能更快捷有效,但我们尚无这方面的经验。
2、检测试药——特异抗体制备
常规制备多肽抗体,可采用半抗原联接蛋白形成完全抗原,产生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近年来第三代抗体,即工程抗体技术已商品化。为提供标准化的抗体库,厂家备有多个系统试剂盒。只须从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或杂交瘤细胞,提取mRNA与药盒的引物作PT-PCR克隆Vh和Vk基因,经DNA接头连接后与噬菌体PCANTAB5重组,转化大肠杆菌制备抗体进行“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富集,再经转染即可得到高亲和力的抗该种属特征短肽的单链抗体。随基因工程技术普及,估计工程抗体生产成本还会降低。
3、专属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
1)一般免疫化学法:采用免疫沉淀技术,适用于10-3g~10-5g范围特征多肽的鉴别。例如免疫双扩散用在专属鉴别及火箭电泳用来进行含量测定。该方法假阳性少,质控好。
2)酶标记免疫法:有的中药含特征多肽量极微,如珍珠、牡蛎等,须高达10-9g以上才能检出。通常采用酶标免疫,甚至放大技术。斑点酶联免疫分析(DIBA)可以鉴别,将1~2μl中药提取液点样在NC膜上,用直接或间接酶结合抗体检测,阳性斑点呈红褐色。我们在牡蛎制剂鉴别中可达1ng。含量测定则用酶联免疫吸收分析(ELISA),用双抗体夹心测定牡蛎特征蛋白,在0。05μg~0。90μg呈线性,RSD为6。6%,平均加样回收率110%,最低检测限5ng。近年来发展的增强化学发光及免疫PCR技术,使检测限提高到10-12g以上,将会使分子免疫学进行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更灵敏。
生物质的特征篇5
关键词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知识效应。
分类号B842.5
1引言
类别建构(categoryconstruction)又称为非监控的类别学习(unsupervisedcategorylearning),是指个体在没有外部指导和反馈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形成类别的过程[1]。类别建构是人们类别形成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往关于类别形成的研究,集中于有外部反馈的学习形式。然而人们在没有外显指导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接触了解事物,进而在主观上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类别的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2,3]。
不少以往的分类和类别建构研究发现,被试倾向于按单一维度(unidimensional)进行类别建构[4]。这很令人疑惑,因为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FR)作为自然类别的内在结构特性已经被广泛接受,几乎所有的分类和类别表征理论都把FR作为潜在的出发点[5]。因此有理由假设,当要求人们对项目进行分类时,他们将按照基于FR结构的整体相似性建构类别。为此,Murphy和Medin等人提出,单纯的感知相似性不能充分解释类别的凝聚(categorycoherence),自然类别的表征更多地是以理论和已有知识为基础[6]。很多针对成人的研究显示,当类别结构和人们的背景知识或已有知识相一致的时候,基于FR结构的类别建构显著增加,体现出所谓的“知识效应”(knowledgeeffects)[7,8]。
同成人相比,初中时期的学生既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其认知能力又处于发展之中,而这一时期学生的类别建构的特点及其受已有知识影响的情况尚不清楚。而且,以往的研究大多缺乏对“相似性效应”和“知识效应”的系统比较[9]。针对上述问题,本实验选取具有FR结构的人工类别材料,采用类别建构的实验模式,拟考察初中学生类别建构中的知识效应问题。
2方法
2.1被试
94名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范围为13~14岁)参加了本实验。裸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以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2.2材料
实验材料为具有家族相似性(FR)结构的人工类别材料,涉及4种主题条件,即根据类别的FR结构,将类别质特征的主题性质分为突出主题、统一主题、无主题和混合主题等4种。材料的内容涉及动物和建筑物2个领域。每个领域内各有1对类别:动物类别中包含有攻击性动物类(A)和非攻击性动物类(B);建筑物类别中包含有空中建筑物类(A)和水下建筑物(B)类,每对类别均包含10个样例(每类5个)。每个样例各有5个维度的特征。其中,统一主题、无主题和混合主题条件下类别材料的形式结构是一致的,见表1。
如表1所示,在统一主题、无主题和混合主题条件下,每个类别样例均由5个特征描述。其中D1到D44个维度的特征在A、B两个类别中重复出现,但在两个类别中的典型取值不同(在A类中典型取值为1,在B类中典型取值为0),因此称为类别A、B的“典型特征”;而K列中的特征只在一个类别样例中出现,因此称为类别A、B的“特质特征”。以上3种主题条件下,典型特征和特质特征各个维度上特征值的具体内容见附录。
综合表1和附录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在统一主题条件下,每一类别的5个特质特征均为知识关联特征(knowledge-relatedfeatures),即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主题,如“攻击性动物”或“非攻击性动物”。在无主题条件下,每一类别的5个特质特征和其典型特征一样,均为机械特征(rotefeatures),即语意关联较弱,难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成主题。在混合主题条件下,每一类别的5个特质特征构成两个相互矛盾的主题,例如其中有3个是“空中建筑物”的特征,而另2个却是“水下建筑物”的特征。各主题条件下,每一类别的典型特征间都只有统计上的相关,难以形成共同主题。
突出主题条件是对统一主题条件的扩展,其典型特征和特质特征的取值和统一主题条件下完全相同,差别只是典型特征的维度减少为2个(D1,D2),而特质特征(知识关联特征)的维度增加为3个,使得类别中的主题较统一主题条件下更为突出。例如,在突出主题条件下,动物类别中攻击性动物类的样例1和样例2的5个特征分别为“皮厚、毛多、牙锋利、吃肉、凶猛”和“皮薄、毛少、吃肉、凶猛、难驯养”。
2.3设计
本实验为4(类别结构中的主题性质:突出主题、统一主题、无主题和混合主题)×2(材料领域:动物和建筑物)的被试间实验设计。
2.4仪器
通过在PⅢ以上型号的计算机上运行用VisualBasic6.0编制的程序完成实验材料的呈现。
2.5步骤
实验包含2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分类阶段。在学习阶段开始时,主试告知被试:“计算机屏幕上的短句描述了一些来自外星的动物(或新设计的建筑物),请仔细阅读和观察,准备回答与它们有关问题。”然后由程序控制在计算机屏幕上逐个呈现类别样例。每个样例由5个特征词组成,呈现时间为12秒。被试每看完10个样例需2分钟,共需看5轮。每一轮中,各个样例的呈现顺序和各个样例特征的先后位置均随机安排,以避免顺序效应。
待学习阶段结束,发给被试印有全部10个样例的卷子,并告诉被试,“你刚才看过的每个外星动物(或新设计的建筑物)的特征已经列在卷子上,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它们分为2类,每类5个。你认为怎么合理、自然就怎么分,然后再写下你这样分类的理由。”卷子上每个样例前都带有序号,分类时被试只需把对应于每个动物(或建筑物)的序号写在指定的位置即可。由于每个卷子上样例和特征的次序都是固定的,为避免由此产生的实验误差,每种实验条件下卷子上样例和特征的次序都安排了5种随机的排列方式。
3结果
3.1被试类别建构的模式
根据被试的分类结果及其对分类依据的说明,对被试的类别建构模式进行划分。如果被试按照基于已有知识的特征主题对样例分类,比如把动物分为凶猛的食肉动物和温顺的食草动物,则认为他是按“主题”建构类别;如果被试按照典型特征的某个维度对样例分类,比如把动物分为毛多的和毛少的,则认为他是按“单维”建构类别;如果被试分类标准不稳定,对其分类依据的解释也不明确,则认为他是按“其它”模式建构类别;如果被试按照多个特征维度对样例分类,比如将以“皮厚、毛多、短尾巴、长耳朵”为典型特征的动物分在一类,则认为他是按“多维”建构类别。值得注意的是,被试按多维特征和按主题关系进行类别建构,其分类结果是一致的,但被试的分类依据却有所不同。各实验条件下被试中各种类别建构模式的人数分布情况见表2。
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在固定主题性质的前提下,检验材料领域和类别建构模式的条件独立性,结果见表3;在固定材料领域的前提下,检验主题性质和类别建构模式的条件独立性,结果见表4。
表3中的结果说明,在4种主题条件下,被试对于动物和建筑物2种材料的类别建构模式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材料领域和被试的类别建构模式条件独立。表4中的结果说明,被试中按主题建构类别的比例受主题性质的影响;被试中按单一维度建构类别的比例,在动物材料中受主题性质影响显著,而在建筑物材料中受主题性质的影响不显著。结合表2中的数据来看,这说明当类别特征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主题时,被试倾向于按主题建构类别。
3.2被试类别建构的FR离差分数
为检验各实验条件下被试的类别建构与标准的FR结构的拟和程度,进一步计算出各实验条件下被试类别建构的FR离差分数(FRdeviationscore)。所谓FR离差分数,是指要把被试的类别建构模式还原为标准的FR结构,需要移动的最少样例个数。它是反映被试的类别建构模式和标准的FR结构差别大小的一个指标。FR离差分数越低,被试的类别建构模式与FR结构就越接近。各实验条件下被试FR离差分数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5。
对被试的FR离差分数进行被试间设计的方差分析(ANOVA)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6中可见,主题性质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3,86)=47.75,p=0.000;材料领域的主效应不显著,F(2,253)=1.58,p=0.213;年级和材料领域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6,253)=0.83,p=0.479。这表明影响被试FR离差分数的主要因素是主题性质,材料领域则对被试的FR离差分数无影响。
HSD均值比较检验结果表明,突出主题、统一主题、无主题和混合主题条件下被试的FR离差分数均值(分别为0.17、1.30、2.10、3.00)彼此间差异显著。这反映出主题性质对被试是否按FR结构建构类别起着重要的影响。具体地说就是,当类别特征的主题关系和类别的FR结构相一致时,基于已有知识的主题关系会促进FR结构的获得;当类别特征的主题关系和类别的FR结构相矛盾时,基于已有知识的主题关系会抑制FR结构的获得。
4讨论
本实验的结果显示,类别特征中的主题性质对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的模式和FR离差分数均有显著影响。就类别建构的模式而言,当类别特征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主题时,初中学生倾向于按特征主题建构类别;而且主题突出时,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就FR离差分数而言,当类别的FR结构与主题关系一致时,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的FR离差分数较小;当类别的FR结构与主题关系相矛盾时,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的FR离差分数较大。这些结果充分反映了已有知识对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的影响,拓展了Spalding和Murphy、Kaplan和Murphy等以成人为被试的研究结果[10],证实了在非监控的学习条件下,初中学生也能利用其已有知识对类别特征中的主题关系进行整合,并用于指导新类别的获得。实验结果也为基于理论的类别观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具体分析起来,在统一主题、无主题和混合主题条件下,类别的形式结构完全相同,但在无主题条件下,多数初中学生按照典型特征的某个维度建构类别;而在统一主题和混合主题条件下,由于特质特征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主题,初中学生中按主题建构类别的比例显著增多。这说明影响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的主要因素是类别特征的主题而不是类别的表面相似性。再有,突出主题条件下初中学生按主题建构类别的比例要比在统一主题和混合主题条件下更高,其直接原因是类别样例中知识关联特征的比例升高了(从1/5升至3/5),这也反映出基于已有知识的特征相关能够为类别凝聚性提供更合理的解释。
由于类别的FR结构和特征主题存在着3种不同的关系,即在突出主题和统一主题条件下二者一致,在无主题条件下二者无关,在混合主题条件下二者矛盾,因此主题性质对类别建构模式的影响和对FR离差分数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实验结果显示,统一主题和混合主题条件下初中学生的类别建构模式分布基本一致(主题和单维特征均是类别建构的主要依据),而FR离差分数却差别很大。这是因为在统一主题条件下主题结构与FR结构一致,对主题的加工和提取促进了FR式的类别建构;而混合主题条件下主题结构与FR结构相矛盾,对主题的加工和提取会抑制FR式的类别建构。
本实验的结果还显示,类别材料的领域对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的模式和FR离差分数无影响。这说明材料的领域具体性不是影响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说明本实验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概括性。
5结论
(1)当类别特征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主题时,初中学生倾向于按主题建构类别,而且主题突出时这种趋势更为明显,说明已有知识深刻影响了被试的类别建构。
(2)初中学生对动物和建筑物2种材料的类别建构模式和FR离差分数比较接近,说明材料的领域具体性不是影响其类别建构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MedinDL,WattenmakerWD,HampsonSE.Familyresem-blance,conceptualcohesiveness,andcategoryconstruction.CognitivePsychology,1987,19:242~279
2QuinnPC,EimasPD.Perceptualcuesthatpermitcategoricaldifferentiationofanimalspeciesbyinfants.JournalofExperimentalChildPsychology,1996,63:189~211
3MerrimanWE,SchusterJM,HagerL.Arenamesevermapp-edontopreexistingcategories?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1991,120:288-300
4RegherE,BrooksLR.Categoryorganizationinfreeclassifica-tion:Theorganizingeffectofanarrayofstimuli.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5,21:347~363
5KrascrumRM,AndrewsS.Theeffectsoftheoriesonchildren′sacquisitionoffamily-resemblancecategories.ChildDevelopment,1998,699(2):333~346
6MurphyGL,MedinDL.Theroleoftheoriesinconceptualcoherence.PsychologicalReview,1985,92(3):289~316
7AhnWK,MarshJK,LuhmannCC,etal.Effectsoftheory-basedcorrelationsontypicalityjudgements.MemoryandCognition,2002,30(1):107~118
8JohnsonMC.Theroleofconceptualstructureandbackgroundknowledgeincategorylearning.Dissertationabstractsinterna-tionalsectionB:thesciencesandengineering,1999,59(11-B):6085
9SpaldingTL,MurphyGL.Effectsofbackgroundknowledgeoncategoryconstruc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6,22(2):525~538
10KaplanAS,MurphyGL.Theacquisitionofcategorystructureinunsupervised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9,27(4):699~712
THEKNOWLEDGEEFFECTSINCATEGORYCONSTRUCTION
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
ZhangKuo1,2,YinGuo′en2,WangJingxin2
(1EducationSchool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27;2ResearchCenterofPsychologyandBehaviorin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074)
Abstract
Usingcategory-constructionparadigm,thisexperimentwasdesignedtoexaminetheknowledgeeffectsofthejuniorhighschoolstudents′unsupervisedcategorylearningwithartificialcategoriesinfamilyresemblance.Theresultssuggestthatthesubjectswouldratherconstructcategorybythemesthanbyappearancesimilarityifpartsofthecategoryfeaturescanberelatedtoonethemeonthebasisofpriorknowledge,andthemoretheknowledge-relatedfeaturesexistincategory,themorethechildrencategorizebythemes.Inaddition,theresultsshowthatdomainspecificityofartificialcategorieshasnoeffectonchildren′scategoryconstruction.
生物质的特征篇6
描写人物外貌是写人记事记叙文的写作基础功之一。小学生描写人物外貌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头一句脚一句没条理;二是抓不住外貌特征千人一面;三是表现不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品质。叶圣陶先生说:“实践证明,指导学生从描写顺序、人物外貌特征、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品质三个方面分析体会课文中的外貌描写片断,再把课文的外貌描写方法迁移运用到观察、描写和评改的实践中,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从描写顺序、人物外貌特征、人物精神面貌性格品质三个方面领悟外貌描写片断
指导学生学习外貌描写。我们的训练目标是使小学生能够留意学校、家庭、社会中许许多多有关的人,能抓住他们的外貌特征有顺序地描写下来,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品质。实现这个训练目标,需要教师进一步结合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外貌描写训练。小学语文课本为我们教学外貌描写提供了许多好范例:如《挑山工》里的挑山工,《老水牛爷爷》里的老水牛爷爷,《在艰苦的岁月里》的老红军和小红军,《丰碑》里的军需处长,《我的弟弟“小萝卜头”》里的小萝卜头,《少年闰土》里的闰土,《金色的鱼钩》里的老班长……课外书刊上也有许多描写人物外貌的片断。这些外貌描写片断在描写顺序、人物外貌特征,人物精神面貌性格品质三个方面各不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这些外貌描写片断,使他们进一步提高对外貌描写的认识,也积累外貌描写的词汇。现以《倔强的小红军》为例说明。
教学《倔强的小红军》的第二课时里,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片段(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然后提出了三个思考题:1.这段话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小红军外貌的?2.小红军的外貌有什么特征?3.小红军的外貌特征表现出他怎样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品质?
在三个问题的启示下,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懂得了课文描写小红军的外貌时,先从整体上写了年龄,又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了五官(包括脸、眼睛、嘴唇、鼻子),衣着,脚;懂得了小红军的外貌特征是:年龄“十一二岁”,脸“黄黄”“小”,眼睛“大”,嘴唇“薄”,鼻子“翘”,草鞋“破”,脚“又青又红”;懂得了小红军年幼又长期忍受饥饿和寒冷折磨身体极度虚弱,但“有点儿翘”的鼻子表现出他不把一切困难看在眼里,性格“倔强”。我订正学生的答案并填写了下面的表格:
在上述阅读分析的基础上,我又提问:学习了外貌描写片段,你认为在观察和描写人物外貌时要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出以下几点,即:按顺序,抓特征,表现出精神面貌性格品质(板书)。这样引导学生从理解外貌描写片段的内容到分析总结外貌描写的方法,为下一步观察和描写人物外貌做好了铺垫。
二、把课文的外貌描写方法迁移运用到观察、习作、评改实践中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写结合,将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外貌描写的方法运用到观察、习作、评改实践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里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学习课文“按顺序,抓特征,表现出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的方法,观察班级中一个外貌特征和性格品质较为突出的同学,根据观察填写下面表格。然后我找两名学生说说他们的观察结果,让大家评议优点和缺点。
第二步,让学生写一段话描写同学的外貌。
第三步,启发学生对照“按顺序,抓特征,表现出精神面貌性格特征”标准自评自改,再组织他们在小组互评互改,然后誊抄出来交给我,最后我批改后做讲评。
【生物质的特征(6篇) 】相关文章: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建筑质量管理办法(6篇) 2024-05-23
生物质的特征(6篇) 2024-05-23
遥感的特性(6篇) 2024-05-23